大肚區位於台中市境內西南位置,東倚大肚山,西臨大肚溪畔,山明水秀、景色怡人。
大肚區原為平埔族之居地,稱為「大肚社」,『大肚』這兩個字,是從平埔族語音,直接翻成漢語的,至於原本的涵意隨著後來平埔族的遷移及他們語言的消失而成為永遠的謎題。
漢人對大肚鄉的開墾大約是從距今貳佰餘年前(即清康熙四十年許)開始,由漳洲陸續渡海而來的居民與原住民商洽從事開墾荒地的工作,不久原本的荒地逐漸成為美田,嗣後因住民陸續遷往埔里社(即現在南投縣埔里鎮)因此本地成為漳洲人之定居地。
清乾隆十二年漢人在大肚社舊址附近形成「大肚街」,發展為「大肚莊」。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地方行政區域重行劃分,至民國卅九年現今大肚鄉,乃告正式成立。
大肚區內有著幾個相當有趣的地名,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在原「大肚社」下方的地被稱做「社腳」,在高處的就叫做「山仔頂」,而地勢較的低山腳下,就稱為「山仔腳」。
因為高地引水困難,故鑿井取水,就把水源頭的所在叫做「井仔頭」,種甘蔗製糖的地方,叫做「蔗部」。大肚溪邊,有方便渡河的碼頭,那裡就叫「渡船頭」,在河流旁邊引水灌溉所設的分水閘門處,就「汴仔頭」。
荷蘭人統治臺灣的時候,稱他們經營的土地為「王田」,「王田」的地名,就是這樣來的。爾後,鄭成功到臺灣,駐兵屯墾的地方,就叫「營埔」。日本人佔領臺灣時,南、北鐵路經過大肚區,其山線與海線鐵路交會分合的地方就叫做「追分」。從這些地名中可看到一些先民歷史的軌跡,你也可以試著來找更多有趣的地名。
大肚區由於緊臨大肚溪,因此水源流沛、土壤肥沃,加上氣候溫暖,最適合農業的發展。尢其大肚區的金蘭西瓜更是全國聞名,稻米的品質也遑多讓,在大肚溪水的灌溉下,米粒飽滿、外表晶瑩剔透、口感十足。
近年來面傳統產業結構的改變及WTO的衝擊,在本會的積極輔導下,引領傳統農業轉型為休閒農業的路上邁進,已有些許成果,如「清鎮育苗生態休閒農場」及各「產銷班」的設立,期許將大肚區的農業發展帶向更寬廣的未來。
歡迎您到大肚區,體驗休閒農業、生態環保與人文古蹟的多重樂趣吧!